一線風采
|
中咨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育才新體系
| |||||
| |||||
2022年5月,中咨公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3年多來,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落實公司“五五戰略”與“3510策略”,深度融合“戰略咨詢+工程實踐+學科交叉”特色優勢,打造工程領域頂尖人才培養的新高地,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培養體系。 在沈飛集團的智能化車間,AGV無人搬運車穿梭有序,智能化排產系統高效運轉,紅藍模擬對抗實時演練……站在這些設備前,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卓越工程師學院2023級聯合培養博士徐曉琳感慨萬千:“在這里,科研與實踐之間那道看不見的墻被徹底打破了。當親眼看到科研成果落地,自豪感油然而生。” 徐曉琳的成長是該學院3年來育才實踐的生動縮影。2022年5月,中咨公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3年多來,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對接中咨公司“五五戰略”與“3510策略”,深度融合“戰略咨詢+工程實踐+學科交叉”特色優勢,打造工程領域頂尖人才培養的新高地,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培養體系。目前,學院已匯聚3屆45名碩士生、60名博士生及8名在站博士后,首屆出站博士后留司率達100%,為中咨公司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 在站博士后李典(左三)參與中咨公司國際項目調研 學院創新推出“1+2+1”特色培養模式,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安排學生首年在高校夯實理論基礎,隨后兩年深入中咨公司參與重大工程實踐,最后一年回校完成學位論文。 這種深度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得到合作院校的認可。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杜慧濱表示,與中咨卓越工程師學院的聯合培養,是推動工程教育改革、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實踐。它有效破解了傳統研究生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難題,將高校的前沿理論優勢與企業的重大工程實踐平臺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成長環境,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系統思維和創新能力,也反哺了高校的學科建設與教學科研,是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廣價值。 聯合培養博士王雪瑩說:“來到企業才真正理解校企聯合培養的意義。在中咨參加的實戰培訓、專家評審、委托方交流、實地調研,都讓我快速成長。” 聯合培養博士閆澤林對此也深有體會:“入企聯培近一年,我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搞實驗’轉向了‘真實踐’。” 好模式離不開好導師。學院創新性地實施“‘技術+管理’雙導師制”,技術導師通常來自高校,保障學術深度與創新性;管理導師來自企業高級管理層或項目負責人,確保成果的價值與可行性。這一模式為學生構建了立體化、多維度的支持系統,確保其成長既具備技術深度,也擁有戰略視野和商業思維。 聯合培養博士張澤星特別感謝企業導師團隊的悉心指導:“趙旭峰老師從戰略視野幫我把握政策與研究的整體方向,許有志老師引導我將課題與現實需求對接,讓我的研究更‘接地氣’,李丹老師耐心地幫我一遍遍打磨專報的細節……從選題到成稿,我慢慢學會了把政策、理論與現實融會貫通,思維也從‘單線程’轉變成了‘系統化’。” 企業導師武博祎(右)輔導聯合培養博士徐曉琳撰寫報告 學院高度重視未來工程師四大核心能力培養:深耕專業領域的技術縱深能力,應對復雜系統的多學科集成能力,保障項目落地的資源統籌協調能力,以及助力攻克技術難關的創新方案設計能力。學院還構建了“技術專家+政策顧問+項目經理”三元能力矩陣,培養懂技術、通政策、善管理的復合型工程人才。 徐曉琳的企業導師、中咨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院副理事長武博祎表示:“學院充分發揮中咨公司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獨特優勢,構建了一套‘全過程、跨專業’的培養體系,成效顯著。縱向上,實施‘三階遞進’:基礎階段注重多學科交叉的實際案例教學,幫學生拓寬知識面;進階階段配備‘技術+管理’雙導師,從多個維度給予指導;突破階段鼓勵學生牽頭或參與跨部門、跨專業的大型項目攻堅,在實戰中鍛煉能力。橫向上,我們著力打破‘工程、經濟、政策’這些學科之間的壁壘,推動知識融合與創新應用,搭建數字化協同平臺,為學科交叉研究提供堅實支撐。” 經過持續努力,學院人才培養結出碩果,涌現出國務院國資委AI特訓人才、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等一批青年人才,為中咨公司建設國家高端智庫和世界一流咨詢機構提供了堅實智力支撐。 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方面,博士和博士后作為核心成員,深度參與16項國家級政策課題,包括碳排放預算模型構建和央企碳達峰評估等;累計提交20份高質量咨政建言,內容涵蓋零碳園區實施路徑、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關鍵領域。 在工程實踐方面,學生參與7項跨國重大項目,包括柬埔寨高速公路資產盤活、烏茲別克斯坦光伏可行性研究等;參加40余項國內標桿工程,如寧夏-湖南特高壓規劃、涼山州水洛河博瓦水電站項目后評價等,積極推動零碳園區從理念走向落地。 在技術攻堅方面,學生們參與編制33項公司級或行業級標準或軟件著作權,涵蓋算法模型規范、水利智能預警系統等;發表26篇SCI/EI/核心論文,突破湟水河溯源、制氫經濟性評估等技術難題;完成12個AI智能體論證,包括報告生成助手、風險監測平臺等,顯著提升咨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2024年9月,徐曉琳團隊憑借聚焦深海探測的“深藍遠航”項目,榮獲第六屆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國家級一等獎。2025年6月,在站博士后張雅欣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實現工作站國家級基金項目“零的突破”。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中咨卓越工程師學院將持續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深化產教融合,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輸送更多掌握核心技術、懂得工程實踐的復合型人才,讓更多卓越工程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光彩。 | |||||
相關鏈接
- 人力資源部:打造人才高地,賦能高...2024-04-19
- 暢通科技、產業、資本循環 探索打...2024-03-29
- 中咨海外公司強化品牌意識,打造冷...2021-08-18
- 國務院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2019-05-18
- 規劃咨詢2018-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