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體系深度重構與地緣政治風險疊加的雙重壓力下,海外綠色能源投資正面臨投資形勢復雜、預期收益不穩定的嚴峻挑戰。傳統投資評估模型方法難以捕捉政策實時動態變化、實現多維度風險整合評估及反映投資者特定需求。為破解海外綠色能源投資面臨的評估困難,本研究創新性提出AI賦能的海外綠色能源投資四維智能評估框架——“STAR”評價體系,為復雜情境下的投資決策提供科學支撐。本體系融合戰略協同性評價(S-Strategic Alignment)、技術經濟可行性評估(T-Technical & Economic Viability)、AI驅動的風險追蹤(AI-Powered Risk Intelligence)及可靠性與收益保障(R-Reliable & Repatriation Security)四大核心模塊,基于動態化、多維度、綜合性評價理念,構建海外綠色能源投資研究分析框架體系。本文系統闡述了“STAR”評價體系的構建邏輯、AI技術賦能路徑及數據驅動的動態賦權機制,突破傳統投資評估范式,通過算法建模實現風險預警、權重自適應調整和決策優化,為全球綠色能源投資者提供科學、動態、智能的決策支撐體系。
關鍵詞:“STAR”體系;AI賦能;海外綠色能源投資;投資決策支撐
一、研究背景與核心挑戰
(一)全球能源投資環境變化劇烈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1]。在《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指引下,世界各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推動能源體系向清潔低碳轉型,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綠色能源發電成為各國投資領域的熱點[2]。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滿足大部分新增電力需求[3]。然而,隨著近年來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能源市場劇烈動蕩,歐洲爆發天然氣危機、美國重啟煤炭開采,表明許多國家意識到化石能源對能源安全保供的重要性,對綠色能源投資的政策出現不同程度的搖擺[4]。因此,當前全球能源格局呈現出“加速轉型”與“安全保供”并行的局面,海外綠色能源投資不僅使企業迎來國際化戰略擴張的機遇,也使企業面臨地緣局勢多變、國別能源政策持續波動下投資收益預期不明的挑戰。
(二)傳統投資評估方法的系統性局限
盡管海外綠色能源投資市場前景廣闊,但是僅依靠經驗預測或簡單數據測算進行決策,面臨信息不對稱、評估維度單一、風險識別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投資效率與成功率[5]。當前,市場上主要評級機構的傳統海外投資評價模型方法,或著眼于微觀企業短期投資的違約風險,或著眼于宏觀國別層面長期戰略投資風險,主要存在四方面局限。
一是國別政策動態追蹤較差。傳統模型往往基于各國已公布的相關能源政策,“靜態化”評估其對海外投資的中遠期影響,無法捕捉政策從頒布、執行、修訂到可能被廢止的完整“生命周期”。不僅難以實時追蹤政策的動態變化,還缺乏對政策執行力度、連貫性乃至背后政治博弈的動態追蹤與預警機制[6]。例如,某國可能頒布了高度利好光伏發電投資的補貼政策,但如果后續因政府首腦更迭、國際能源形勢變化等因素導致補貼政策調整甚至中斷,則早期基于靜態評估結果在目標國投建光伏電站的投資者將面臨巨大損失。
二是多維度因素整合能力欠缺。綠色能源投資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復雜交互的結果。如果投資評估模型僅考慮投資目標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電站運維方案及預估發電量等發電技術性因素,未進一步考量目標國輸電、變電及配電網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故障頻發對電力消納的影響,并同時評估當地設備安裝、電站運維方面熟練工人的雇傭與培訓難度,投資決策失敗概率將大幅提升。傳統投資評估模型往往將這些因素割裂評估,采用簡單線性疊加各維度因素的方式評估總體投資風險,在各因素對綠色能源投資的影響高低、各因素間復雜的相關關系分析方面不夠深入,缺乏對投資決策中國家政策、資源稟賦、供應鏈成熟度、技術路線等多維度因素的系統性整合測算,易導致對投資風險的誤判。
三是投資者特定需求映射不足。傳統模型多為債權人視角,基于模型自身設定的各項指標評估項目違約概率等風險,模型框架相對固定,很難根據投資者特定需求增減評估指標或調整不同指標的權重。綠色能源投資者往往是面向項目長期運營的戰略投資者,投資決策時關注的指標覆蓋范圍較廣,且各類投資者由于自身情況不同往往對某些特定指標有更高關注度,希望投資評估模型能引入特定指標并定向開展更為深入的分析。例如,投資者可能不同程度地關注項目利潤能否順利匯出、收益按當地貨幣結算時面臨的匯率風險、項目能否與投資目標國強大的供應鏈形成協同效應、當地社區的接受度等特定分析需求。而傳統模型很少能實現對投資者特定投資決策分析需求的精準映射[7]。
四是動態性與智能化水平低下。傳統模型大多依賴年度或季度發布的報告、政策文件和數據集,信息更新緩慢。然而,綠色能源市場瞬息萬變,投資形勢對各種因素較為敏感。例如,一種新研發的低成本電化學儲能技術可能在一年內顛覆儲能市場格局;一場突發的某種原材料價格飆升可能重塑供應鏈成本結構。在投資環境高頻變化的情況下,依賴靜態數據評估結果輔助決策無異于刻舟求劍。當前高速發展的AI技術具備進行實時數據抓取、高頻分析和前瞻性預測的能力[8],是賦能綠色能源投資評價體系實現數據動態化、評價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但傳統投資評價方法普遍缺乏對AI的融合應用。
總體來看,傳統投資評估模型存在的四方面局限性,說明傳統投資評估模型并非各自獨立、可逐個補足的問題,而是存在系統性的局限。例如,國別政策動態追蹤能力較差,使政策影響評估指標不準確,進而增加整合多維度指標全面評估海外綠色能源投資的難度,最終無法有效針對投資者特定的投資決策需求開展分析評估。以上三方面的局限性也導致AI技術賦能傳統投資評估方法難有實效。
為系統應對上述問題,我們重新構建了海外綠色能源投資評價體系,以傳統評估為基礎、構建全新評價體系、基于科學化的框架持續豐富與深化海外綠色能源投資研究的理念,形成了AI賦能的“STAR”評價體系,旨在為全球綠色能源投資決策提供一個動態化、多維度、智能化、可交互的投資決策支撐新范式。
二、AI賦能的“STAR”投資評價體系
“STAR”體系為應對海外綠色能源投資面臨的挑戰而設計,由四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子體系構成。
(一)S-戰略協同性評價子體系 (Strategic Alignment,S體系)
戰略協同是投資決策的起點,確保項目在宏觀層面具有可行性與可持續性,需要評估投資項目與投資目標國的能源政策和發展規劃相容性,以及與投資者自身的全球化戰略和長期業務目標的一致性。
在與目標國政策的相容性評價方面,S體系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對目標國近十年的國家發展規劃、能源白皮書、議會法案、政府新聞稿及部長級官員的公開演講進行深度語義分析[9]。通過構建政策知識圖譜(Policy Knowledge Graph),模型不僅能識別出如固定上網電價(FIT)、可再生能源配額制(RPS)、稅收抵免等綠色能源投資相關政策,更能通過主題建模(Topic Modeling)和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量化測算政策的穩定性、執行意愿強度以及與特定綠色能源技術(如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的契合度,最終生成一個可量化的政策友好度與執行穩定性評價子體系。
在與投資者戰略一致性評價方面,S體系會根據投資者類型(如IPP獨立發電商、綜合性能源巨頭、財務投資者等)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調整。例如,對于擁有強大設備制造能力的投資者,會側重分析目標國市場對其技術標準的接納度及產業鏈協同潛力;對于財務投資者,則更側重于資本退出的路徑和時機。
相較于傳統的目標國戰略與政策評估方法,S體系確保了投資項目不僅符合目標國發展方向、能最大化享受政策紅利,更能與投資者自身的獨特優勢和長遠目標形成戰略共鳴。
(二)T-技術與經濟可行性評價子體系 (Technical & Economic Viability,T體系)
在戰略協同的基礎上,技術與經濟可行性評價子體系對項目的技術與經濟可行性進行深入、精細的量化剖析,旨在為投資者回答項目在技術上是否成熟可靠,在商業上是否有利可圖的核心問題。包括:
1.技術成熟度與資源稟賦評價指標
技術成熟度與資源稟賦是項目能否開工建設的前提條件。在項目技術成熟度分析上,T體系不僅評估項目所采用技術的全球技術準備度(TRL),而且結合目標國的具體環境分析項目技術在本地的適用性。在資源稟賦評估上,該體系會接入全球氣象數據庫,對項目所在地的太陽能直接輻射(DNI)、風功率密度、水文數據等資源稟賦進行長周期(10年以上)分析,并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排除保護區、復雜地形等限制因素,生成高精度的可開發資源圖譜。
2.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配套評價指標
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配套是項目能否順利建設完工、投運的關鍵要素。基礎設施方面,T體系重點分析項目所在國電網設施情況,包括輸電容量、電網穩定性指標(如系統平均停電持續時間指數-SAIDI和系統平均停電頻率指數-SAIFI)和電網對間歇性電源的接納能力。供應鏈配套方面,除了評估港口、道路等物流條件外,T體系還利用AI分析當地及周邊區域的產業情況,評估高壓電纜、變壓器、專業運維人員等關鍵生產要素的“本地可獲得性”,形成供應鏈中斷風險的量化測算結果[10]。
3.財務與經營穩健性評價指標
財務與經營穩健性評價是項目能否通過投資決策的核心依據。T體系構建了包含超過200個輸入參數的精算級財務模型,不僅涵蓋建設成本、運維成本、發電量等常規變量,更將政策補貼的退坡曲線、預期的碳稅/碳交易收益以及通貨膨脹、利率波動等宏觀經濟指標作為內生變量參與財務模型計算。通過蒙特卡洛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進行大規模迭代運算,最終輸出結果不僅僅是單一的內部收益率(IRR)或凈現值(NPV)等數值,而是各財務指標的概率分布,全面展示項目在不同情景下的盈利可能性和風險敞口。
相較于傳統的項目技術與經濟性評估方法,T體系構建了涵蓋從技術成熟度與資源稟賦的基本要素條件,到目標國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配套條件,再到項目財務與經營穩健性的全鏈條評價體系,各鏈條之間相互關聯,為使用AI技術整合各指標實現綜合評價打下基礎。
(三)A-AI驅動的風險追蹤 (AI-Powered Risk Intelligence)
風險管理是海外綠色能源投資的重中之重。傳統風險評估往往忽視了較多難以量化、紛繁復雜但影響巨大的隱形風險。而“STAR”體系的AI子體系則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突破了傳統投資評估難以對各項風險進行動態、前瞻性的識別與度量的瓶頸。
1.實時非結構化數據分析與事件抽取
AI子體系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及時全面地獲取全球新聞、社交媒體、行業報告、智庫論文、非政府組織(NGO)報告等多源異構數據。利用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NLP)事件抽取(Event Extraction)技術,自動識別并標記與投資項目相關的風險事件,如社區抗議、政策突變、供應鏈中斷、地緣政治緊張等,并對事件的嚴重性、關聯性進行智能評分[11]。
例如,針對鄰避效應(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項目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而引發的反對活動)這一綠色能源項目常見障礙,AI子體系通過分析本地社交媒體和新聞評論,對項目所在社區的公眾情緒進行量化評估,生成“社會接受度指數”,幫助投資者在項目早期預判并管理社區關系風險。
通過對過去數十年歷史數據的深度學習,AI子體系能夠識別風險因素之間的復雜關聯模式。例如,發現某類政府人員言論往往與未來數月內能源政策的調整相關,或者某個區域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率上升預示著未來項目運營的收益下降風險增加[12]。此類復雜關聯模式需要大量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由AI驅動能增強分析識別效率與準確性,形成動態化、前瞻性的多維度風險分析,是幫助投資者在復雜環境中“看得更遠、看得更清”的重要助力。
(四)R-可靠性與回款保障 (Reliable & Repatriation Security,R體系)
對于海外投資者而言,賬面利潤最終能否安全、順利轉回投資者所在國,是投資決策的核心關切之一。“STAR”體系的R子體系聚焦于投資收益的可靠性與最終的利潤回款安全性分析,重點評估兩大核心要素。
1.收益保障分析評價
一是R子體系聚焦評估項目所在國的金融市場與外匯波動風險。“STAR”體系深入分析目標國的宏觀經濟穩定性(GDP增長率、通脹、外債水平)和金融市場的健康度[13]。特別是在外匯風險上,摒棄了簡單的外匯歷史波動情況分析,轉而利用包含宏觀經濟指標、利率差、資本流動數據和市場情緒等多變量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如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對當地貨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區間進行預測,并量化測算項目匯兌損失的風險概率[14]。
二是R子體系聚焦評估項目所在國關于利潤匯出的法律法規保障情況并實時監控法規變更。“STAR”體系能夠系統梳理目標國關于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針對利潤、股息、資本利得匯出的具體規定和實際操作流程。通過AI對法律條款修訂和其他利潤匯出法規的持續監控,R子體系能對任何可能收緊資本管制的政策信號進行預警。同時,R子體系還會評估項目所在國與投資者所在國之間是否存在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以及協定的歷史執行情況,作為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
2.模型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R也代表了整個“STAR”體系評價結果的可靠性(Reliable)。“STAR”體系中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并非由專家主觀設定,而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基于過去數十年全球各國綠色能源投資的數據得出。以機器學習定權重的方法排除了人為主觀偏見影響,讓市場數據自身決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并通過嚴格的交叉驗證確保“STAR”體系評價結果的客觀性。最終實現對S子體系、T子體系中政策、技術、資源稟賦、配套條件、財務評價等指標的有機整合,相較于傳統評估方法的獨立評估各項指標,或簡單線性疊加各指標評估結果,“STAR”體系更能反映各指標間的復雜關系,更具科學性與客觀性。此外,“STAR”體系針對各國別做出評價后,還會根據1~3年內各國別的投資環境變化情況,進一步修正相關參數,提升綠色能源投資體系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三、應用與展望
本研究針對海外綠色能源投資決策中的關鍵痛點,創新性地構建了AI 驅動的“STAR”智能評估體系。該體系突破傳統投資評價方法的靜態性與單一性局限,通過戰略協同(S)、技術經濟可行性(T)、AI風險穿透(A)和收益可靠性(R)四大核心模塊的系統整合,并深度運用NLP與機器學習等前沿AI技術,克服了傳統評估方法在動態風險追蹤、多維因素整合和投資者差異化需求映射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提升了評估結果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該體系不僅為海外能源投資提供了智能化決策框架,更為構建跨領域、系統化的AI投資評價體系提供了方法論創新。
展望未來,“STAR”體系將逐步實現從框架理念落地到具體評價模型的目標,形成一套能以指數方式定量化評價結論、方法論完善、搭載特色數據庫的海外綠色能源投資評價模型—“STAR”模型。其特點如下:
一是增強模型的持續迭代與可解釋性。在算法層面,將探索引入更先進的強化學習模型,進一步提升預測精度和決策優化的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可解釋AI技術,將模型的“黑箱”決策過程透明化,通過生成人類可理解的投資決策過程、推理邏輯及決策依據,以提升AI投資決策建議的可信度[15]。
二是推動模型開源與中咨特色數據庫建設。我們將積極推動“STAR”模型的開源,為全球能源投資者提供本地化部署和個性化升級的渠道。同時,依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豐富的國際項目經驗,構建一個定期更新、來源權威、與模型深度耦合的“中咨海外綠色能源投資數據庫”,納入大量傳統數據庫未覆蓋的項目級、合同級的寶貴數據。我們也誠邀廣大投資者群策群力,打造一個開放共贏的新能源投資開源模型生態。
三是擴大“STAR”模型的實踐應用與行業影響力。我們的長遠目標是,通過與領先的投資機構、能源企業和政策研究機構合作,以大量實際投資決策案例不斷驗證和優化模型。定期發布《AI賦能全球綠色能源投資國別指數(基于“STAR”模型)》系列報告[16],逐步建立“STAR”模型在海外綠色能源投資領域的行業影響力,為全球綠色能源投資提供一個透明、可靠的指南針,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貢獻來自中國的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 Masson-Delmotte V, Zhai P, et al.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 2021.
[2]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 Global Renewables Outlook: A Pathway to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R]. 2024.
[3] 國際能源署(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4 [R]. 2024.
[4] Kjarstad J, Tr?mborg E. Geopolitics and the energy transition: A review of the academic literature[J].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2024, 111: 103480.
[5] Ren S, Li L. Machine learning in renewable energy financ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Applied Energy, 2024, 355: 122285.
[6] Yu H, Chen Y. The impact of policy uncertainty on cross-border green technology investment[J]. Energy Policy, 2023, 182: 113778.
[7] Kumar S, Mohanty 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3, 174: 113145.
[8] Zhang Y, Wang 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A review[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3, 176: 113451.
[9] Giachanou A, Rosso P. A survey on automatic text summar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46(6): 727-748.
[10] Ahmad N, Anwar S.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 for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421: 138459.
[11] Li X, Shang W, Wang S. Text-based geopolitical risk index and its impact on green invest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9: 134639.
[12] Brown T B, Mann B, et al.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20, 33: 1877-1901.
[13] 世界銀行. Global Investment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25[R]. 2025: 13-13.
[14] Bouri E, Gupta R, Roubaud D. Herding behaviour in the currency market: A glob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2021, 72: 101314.
[15] Arrieta A B, Díaz-Rodríguez N, et al.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 Concepts, taxonom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Information Fusion, 2020, 58: 82-115.
[16]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4[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