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十大領域用化工新材料發展研究 | 海洋工程領域篇
| |||||
| |||||
“十大領域用化工新材料發展研究”之 海洋工程領域用化工新材料發展趨勢研究 遲斌 陳達 齊景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作為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核心支撐,海洋工程體系涵蓋海上油氣開發、海上風電建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觀測探測等領域。面對深海、遠海及極地等極端作業環境,工程材料需應對高鹽度、高壓強、大溫差、強腐蝕及生物附著等復合型挑戰,傳統鋼材與混凝土材料已難以滿足長期安全運營的技術需求。 化工新材料憑借其可定制化優異性能(輕質高強、耐腐蝕、抗疲勞、長壽命及智能響應等特性),正成為突破海洋工程技術瓶頸的關鍵載體。它不僅可顯著提升海洋裝備的服役性能,更能在全生命周期維度實現成本優化,成為了推動海洋工程向深藍拓展、向智能躍遷的戰略性支撐。本文聚焦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領域,系統解析其戰略價值與產業應用現狀。通過深度梳理塑料、纖維復合材料、橡膠材料及海洋防污材料等核心品類的技術特征與典型應用場景,揭示當前存在的高端產品依賴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協同體系不完善等關鍵問題?;诖耍岢鏊木S發展路徑: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戰略引導,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生態;二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立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三是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推動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四是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隊伍。為推動我國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行業實現自主可控、達到安全高效,進而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參考。 一、發展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的重要意義 (一)應對復雜海洋環境,保障工程安全穩定運行 海洋環境堪稱“材料的終極壓力測試場”,高鹽度海水的電化學腐蝕、海洋微生物的附著侵蝕、深海區域的極端高壓低溫、海浪與海流的長期機械沖擊,以及海洋大氣中的潮濕鹽霧侵蝕等,這種多重作用力的疊加效應,使得海洋工程材料始終處于多維度、復合型的嚴苛考驗之中。傳統材料在這類復雜環境中往往難以長期耐受,如普通鋼材在海水浸泡下易發生銹蝕,短短幾年就可能出現結構強度下降,甚至引發平臺坍塌、管道泄漏等安全事故;常規橡膠密封件在深海高壓下易發生壓縮永久變形,導致設備密封失效,造成油氣泄漏等環境污染風險;傳統涂層材料在海洋生物附著下,會因污垢堆積增加結構負載,加速材料老化,大幅縮短工程設施使用壽命。 專用化工新材料可針對性破解這些難題:一是高性能耐腐蝕合金可將海洋工程結構的抗腐蝕壽命從傳統鋼材的5~10年延長至20~30年,顯著降低因腐蝕導致的安全隱患;二是深海專用密封橡膠材料能在數千米深海的高壓環境下保持穩定密封性能,保障水下設備正常運行;三是仿生防污涂層可有效抑制海洋生物附著,避免因生物污損引發的結構損傷與能耗增加。因此,發展適配復雜海洋環境的化工新材料,是抵御環境侵蝕、防范安全事故、確保海洋工程長期穩定運行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保障海洋開發活動安全開展的核心前提。 (二)推動海洋工程產業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當前,全球海洋工程產業正朝著“大型化、深海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傳統材料已逐漸無法滿足產業升級的技術需求,而化工新材料的突破則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引擎”。以海上風電為例,隨著風電單機裝機容量向25兆瓦以上級別突破,風機葉片長度已達到153米,傳統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因強度與輕量化性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支撐葉片的大型化設計存在挑戰;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強度是玻璃纖維的3倍以上,密度僅為鋼材的1/4,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的葉片,可在增加長度、提升發電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葉片重量與風機載荷,推動海上風電向“大功率、高效率”升級,當前面臨價格較高的問題。 在深海油氣開發領域,傳統鋼管在深海高壓下易發生屈曲變形,且鋪設成本高昂。新型高分子復合管具有重量輕、抗高壓、耐腐蝕的優勢,不僅能適應3000米以上深海環境,還能降低海底管道鋪設的運輸與安裝成本,推動深海油氣開發從“常規水深”向“超深水”拓展。此外,智能材料的應用還能賦予海洋工程設施“自感知、自修復”能力。如嵌入壓電傳感器的復合材料結構,可實時監測海洋平臺的應力變化,提前預警結構損傷;形狀記憶合金制成的管道接頭,在發生輕微變形時可自動恢復原狀,減少維護成本?;ば虏牧系男阅芡黄浦苯記Q定了海洋工程裝備的技術上限,是提升我國海洋工程產業核心競爭力、擺脫對國外高端材料依賴的關鍵支撐。 (三)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戰略實施背景下,海洋工程作為清潔能源開發(海上風電、潮汐能)與低碳運輸(遠洋船舶)的重要領域,其低碳轉型已成為關鍵路徑?;ば虏牧献鳛橥苿釉擃I域綠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主要通過以下兩個維度實現碳減排突破:一是材料輕量化技術顯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以船舶制造為例,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替代傳統鋼材可實現船體減重30%~50%,航行阻力降低15%~20%,百公里油耗減少20%以上。通過降低燃料消耗可實現碳排放強度的階梯式下降;二是高性能復合材料革新傳統工程結構。海上風電塔架采用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替代鋼結構塔筒,不僅能減少鋼材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還能降低塔架運輸與安裝過程中的能耗,為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新型環?;げ牧显诤Q笊鷳B保護領域展現出顯著優勢。傳統海洋防污涂料多含有有機錫、銅等有毒成分,在使用過程中會持續釋放到海洋環境,對海洋生物造成毒害。而基于仿生學的無毒防污涂層,通過模擬海洋生物(如鯊魚皮)的表面微觀結構或分泌的天然防污物質,可在不釋放有毒成分的前提下抑制生物附著,實現“環保防污”。此外,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海洋觀測設備中的應用,能避免傳統塑料設備因丟失或損壞造成的海洋塑料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因此,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的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是推動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 (四)保障國家海洋權益,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海洋作為國家核心戰略空間,其權益維護與強國建設必須依托強大的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體系支撐,而化工新材料作為保障海洋工程"自主可控"的關鍵基石,正發揮著戰略性基礎作用。當前,全球海洋競爭日益激烈,深海探測、極地科考、遠海維權等任務對海洋工程裝備的可靠性與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極地科考船需要在-50℃以下的低溫環境中運行,傳統船舶材料易發生脆化,低溫韌性優異的特種鋼材與高分子復合材料,能確??瓶即跇O地冰區的安全航行;深海探測裝備需要在萬米深海的極端高壓下工作,傳統金屬外殼易發生壓潰,而新型碳纖維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可在保持高強度的同時具備良好的抗高壓性能,為深海探測提供可靠的材料保障。 國外限制高性能碳纖維、深海密封材料對華出口,不僅使我國面臨“卡脖子”風險,還可能導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受制于人,影響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因此,自主研發并產業化應用高端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是保障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自主可控、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實施的戰略保障。 二、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的主要類型及應用現狀 (一)塑料 1.低密度聚乙烯(LDPE) LDPE又稱高壓聚乙烯,具有良好的延伸性、電絕緣性、化學穩定性、加工性能和耐低溫性。在海洋工程領域,利用LDPE耐腐蝕且抗紫外線老化性能優良的特點,主要用于制造各種浮標產品,如指示定位浮標、漁業養殖浮標、水上安全警示浮標等。 2.高密度聚乙烯(HDPE) HDPE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耐寒性、化學穩定性,較高的剛性、韌性、機械強度。在海洋工程領域,主要用作海洋平臺浮筒、海上輸油管道、海上排水設施(含海上光伏陣列、船塢和人造島排水等)、海上風電設施、深海網箱養殖設施、排海工程設施、儲罐等。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UHMWPE具有高耐磨、抗沖擊、耐化學腐蝕、自潤滑、輕質等優異性能。在艦船防護板、海洋防腐蝕與耐磨部件、纜繩、海洋養殖裝備中廣泛應用。 4.均聚聚丙烯管(PPH) PPH管具有熱定型性好、耐高溫、抗化學藥物性佳,可蠕變、張力大,絕緣性好、不溶于有機溶劑,不干裂,無毒性等特性,適用于化學工廠、電子半導體廠、藥品廠、污水處理廠等多種產業。在高酸堿化學產品輸送系統、純水輸送系統、飲用水輸送系統、污廢水輸送系統、環境工程及一般管路系統、電信光纜輸配管路系統都得到廣泛應用。PPH管不僅能取代鋼管在船舶和海洋工程的部分系統上應用,且能有效減輕重量、彌補鋼管缺陷、降低建造成本。 5.聚碳酸酯(PC) PC具有高強度、高韌性、良好的透明性和耐候性等優異的性能,在海洋工程中應用廣泛。在船舶制造中,用于制作窗戶和舷窗,提供良好的視野同時保證安全性;在海洋平臺中,用于制作防護罩和護欄;在潛水裝備中,用于制作潛水面罩和呼吸器組件;在海洋監測儀器中,用于制作密封外殼等。如在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枴鄙鲜褂昧薖C材料,提高了導管架的結構強度,并適應惡劣的海洋平臺環境?!昂?惶枴眻A筒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使用了PC材料,提高了船體的耐波浪沖擊性。 6.聚醚醚酮(PEEK) PEEK具有包覆加工性好(可熔融擠出,而不用溶劑)、燃燒時發煙量低且產生腐蝕性氣體少、耐剝離性好、耐磨耗性好、耐輻照性強、可自由著色等特點。在海洋工程領域,利用其耐腐蝕性,生產海水冷卻系統的泵、管路;利用其耐高溫性,生產海上石油平臺的熱油管道系統;利用其優異的機械性能,生產需要承受高強度和頻繁運動部件的設備和結構,如密封圈和墊圈、軸承、水下推進器部件等。 7.不飽和聚酯樹脂基材料 不飽和聚酯樹脂固化物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電絕緣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可單獨使用也可和纖維及其他樹脂或填料共混加工。在海洋工程領域,不飽和聚酯主要用于船舶、游艇、浮筒、浮橋、水下設備等的建造和修復,尤其是艦艇制造業,主要得益于其價廉和靈活多變的工藝特性。 8.環氧乙烯基材料 環氧乙烯基樹脂在海洋產業中有廣泛應用。一是抗海洋防腐。海洋環境具有高鹽、高濕、強腐蝕性等特點,對金屬結構和設備的腐蝕非常嚴重。環氧乙烯基樹脂制成的防腐涂料能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堅固的防護層,可有效抵抗海水、鹽霧、微生物等的侵蝕。例如,用于海洋平臺的鋼結構、船舶的外殼和內部結構等。二是海洋船舶的生產和修復。可用于船舶的艙室、甲板、推進系統等部位的防護和修復,提高船舶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三是海洋能源設施。在海上風電、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等領域,用于保護相關設備和結構,如風電塔筒、石油鉆井平臺等。 9.環氧樹脂基材料 環氧樹脂具有力學性能高、粘結性能優異、固化收縮率小、工藝性好、抗化學藥品性優良等特點,大量用于油槽、游輪、飛機的整體油箱內壁襯里及風電葉片基體材料等。 10.聚酰亞胺樹脂基材料 聚酰亞胺(PI)和聚甲基丙烯酰亞胺(PMI)泡沫具有輕質、高強、耐高溫、隔熱、隔音等特點,是綜合性能較為優異的結構泡沫芯材,在艦艇、豪華游輪、快艇、液化天然氣船上廣泛應用。 11.聚氨酯泡沫 聚氨酯泡沫具有良好的隔熱和吸音性能,且輕質,主要用于船體內的隔熱層和噪音控制,如船舶和海洋平臺的隔熱絕緣等。 (二)纖維復合材料 1.碳纖維復合材料 中小型隱身艦艇采用碳纖維與玻璃纖維混雜復合材料作為增強層,聚氯乙烯泡沫為夾心層,制作船體和上層建筑結構,具有強度高、重量比小、抗沖擊性能好,低紅外、磁輻射、雷達輻射等優點。同時碳纖維與玻璃纖維混雜復合材料夾芯結構也用于反水雷艦艇、護衛艦、導彈驅逐艦等船體,具有電磁防護好、增速、遠航、低能耗等優點。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在大型驅逐艦上的應用比例正在日益增大。 2.芳綸纖維及其織物 芳綸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耐酸堿、質量輕等優良性能,其中比強度是鋼的5~6倍,模量是鋼絲和玻璃纖維的2~3倍,韌性是鋼的2倍,而密度僅為鋼絲的1/5左右。在芳綸生產領域中,對位芳酰胺纖維發展快于間位芳酰胺纖維,主要用于制作繩索、纜線、執法人員佩戴的頭套和背心等。 (三)橡膠材料 1.氟橡膠 氟橡膠具有突出的耐高溫、耐油、耐化學腐蝕性能,其使用溫度范圍可達-20℃至200℃。在海洋工程中,常用于制造各類密封件,如管道密封墊、閥門密封環等,確保在高溫高壓、強腐蝕性介質的海洋環境下,設備的密封性能可靠。例如,在海洋油氣輸送管道的連接部位,氟橡膠密封墊能夠有效防止油氣泄漏,保障輸送安全。 2.硅橡膠 硅橡膠具備良好的耐高低溫性能(使用溫度范圍為-100℃至300℃)、電絕緣性和生理惰性。在海洋工程中,常用于制造海洋儀器儀表的防護套、船舶電氣設備的絕緣部件、以及一些需要在低溫環境下保持彈性的密封件等。如在極地海洋考察船的電氣系統中,硅橡膠絕緣部件能夠在極寒條件下正常工作,保障船舶電氣設備的穩定運行。 3.氯丁橡膠 氯丁橡膠具有耐油、耐燃、耐候、耐臭氧等特性,且價格相對較低。在海洋工程中,常被用于制造船舶的橡膠護舷、海洋設施的防護涂層、以及一些對耐油性要求較高的輸油管道密封件等。在港口碼頭,氯丁橡膠制成的橡膠護舷能夠有效緩沖船舶靠泊時的沖擊力,保護船舶和碼頭設施,同時其耐候性確保了長期在戶外海洋環境下的使用壽命。 (四)防污材料 1.仿生防污材料 仿生防污材料通過模擬海洋生物(如鯊魚皮、海豚皮膚等)的表面微觀結構或化學組成,抑制海洋生物附著生長。在船舶船體、海洋平臺表面應用仿生防污涂層,可有效減少海洋生物污損,降低船舶航行阻力,提高海洋平臺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據研究,采用仿生防污涂層的船舶,每年可節省10%~15%的燃油消耗。 2.低表面能防污材料 低表面能防污材料表面能極低,海洋生物難以附著。常應用于水下航行器、海洋養殖網箱等設備表面。例如,新型海洋養殖網箱采用低表面能材料制成,減少了藻類、貝類等生物在網箱表面的附著,降低了網箱清理維護成本,同時保障了養殖水體的流通。 圖1 海洋工程領域用化工材料 三、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用化工新材料在部分領域已取得階段性突破,但當前其發展仍面臨多維度、復合型的挑戰。從技術研發的“卡脖子”難題到產業落地的協同壁壘,再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因素,一系列問題共同構成了新材料產業化進程中的“攔路虎”。 (一)基礎理論研究滯后,創新源頭動力不足 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的研發需以材料科學、海洋環境學、工程力學等多學科交叉理論為支撐,當前我國在該領域的基礎研究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對材料在復雜海洋環境下的失效機理研究不透徹,如海水、海洋微生物、極端溫壓共同作用下,材料的電化學腐蝕、生物降解、力學性能衰減等多因素耦合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晰,導致新材料研發多依賴“試錯法”,難以通過理論指導精準設計材料成分與結構;二是對新型材料體系的基礎特性探索不足,如智能響應材料的動態調控機制、仿生防污材料的界面作用原理等前沿理論研究滯后,制約了具有顛覆性性能的新材料誕生。 基礎研究的薄弱直接導致創新“源頭活水”不足,我國多數研發項目仍聚焦于現有材料的性能改良,而非全新材料體系的突破,難以擺脫對國外技術路線的跟隨,在材料性能上限上始終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 (二)核心技術與關鍵材料“卡脖子”,對外依存度高 我國多項核心技術與關鍵原材料仍受制于國外,導致被動跟隨的發展困境。例如,高性能碳纖維(尤其是T1100級以上用于深海裝備的碳纖維)的生產技術長期被日本東麗、美國Hexcel等企業壟斷,國內雖能生產中低性能碳纖維,但在纖維均勻性、抗疲勞性能等關鍵指標上仍不達標,導致深海探測艙、航空航天整流罩等高端裝備的核心材料依賴進口;深海專用密封橡膠材料所需的特種單體(如全氟醚單體),全球僅美國3M、日本大金等少數企業具備量產能力,國內企業因合成工藝復雜、純度難以控制,無法實現國產化替代,導致深海設備密封件的成本居高不下且供應不穩定。 此外,在材料性能測試與評價技術上,我國也存在明顯差距。國外已建立覆蓋“海洋環境模擬-材料長期性能監測-失效風險評估”的全鏈條測試體系,而國內多數實驗室僅能開展單一環境下的短期性能測試,無法精準模擬深海高壓、極地低溫等極端環境,導致新材料的性能驗證周期長、可靠性難以保障。 (三)產學研用脫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不通暢 我國已建立大量海洋工程相關的研發平臺,但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仍不完善,導致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一是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多聚焦于理論創新與實驗室小試,忽視了產業化可行性,如某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型防污涂層在實驗室測試中防污效果優異,但因生產過程需使用昂貴的稀有金屬催化劑,且涂層與基體的結合力在實際海洋工況下難以滿足要求,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二是企業因短期效益壓力,缺乏對前沿技術的投入意愿,更傾向于引進成熟技術而非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導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無法轉化為實際產品。 此外,新產品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也存在短板,缺乏專業的中試基地、技術評估機構與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過程中,面臨“小試-中試”放大風險高、技術價值評估難、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問題,進一步阻礙了成果轉化。 (四)生產成本高企,規?;瘧萌狈κ袌鲵寗恿?/span> 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因研發投入大、生產工藝復雜、產量低,導致成本遠高于傳統材料,難以形成規?;瘧?。例如,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價格約為傳統鋼材的10~15倍,盡管其輕量化優勢明顯,但高昂的成本仍讓多數海上風電企業望而卻步,僅在少數高端裝備上試用;仿生防污涂層的生產成本是傳統有毒防污涂層的3~5倍,且缺乏長期應用數據支撐,船舶企業為控制成本,仍優先選擇傳統涂層。 同時,市場缺乏對新材料的“容錯機制”與政策引導,海洋工程裝備的使用壽命通常長達20~30年,企業對新材料的可靠性存在顧慮,不愿承擔“第一個吃螃蟹”的風險。當前針對新材料應用的補貼、示范項目等政策支持不足,無法有效降低企業應用成本與風險,導致新材料市場推廣緩慢,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成本下降-進一步推廣”的良性循環。 (五)標準體系不完善,行業發展缺乏統一規范 當前我國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標準體系存在“三缺”問題:一是“缺覆蓋”,部分新型材料(如深海智能復合材料、可降解海洋觀測材料)尚無對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企業生產無據可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二是“缺銜接”,材料標準與海洋工程應用標準脫節,如耐腐蝕合金的性能標準僅規定了實驗室環境下的腐蝕速率,未結合海洋工程實際工況(如海浪沖擊、微生物附著)制定應用評價指標,導致材料雖符合標準卻無法滿足工程需求;三是“缺更新”,部分標準仍沿用10年前的技術指標,無法適應新材料性能提升與應用場景拓展的需求,如傳統防污涂料標準未納入無毒環保要求,制約了新型環保涂料的推廣。 標準的缺失與滯后增加了國際貿易壁壘——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出口時,因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不接軌,需額外進行國外標準認證,增加了企業成本與時間成本。 (六)質量檢測與評價能力不足,可靠性難以保障 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的質量檢測需要專業的設備與技術支撐,當前我國在該領域的檢測能力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高端檢測設備依賴進口,如深海高壓環境模擬艙、海洋生物附著加速測試系統等設備,全球僅有少數幾家企業能夠生產,國內實驗室難以普及,導致新材料的極端環境性能測試難以開展;二是檢測技術人才匱乏,既懂材料科學又熟悉海洋工程的復合型人才稀缺,導致檢測數據的解讀與應用指導能力不足,無法為新材料的質量管控提供有效支撐。三是材料的長期可靠性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多數新材料僅完成了1~2年的短期性能測試,缺乏10年以上的長期海洋環境暴露試驗數據,導致企業對新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失效風險難以評估,不敢大規模應用。 四、推動海洋工程用化工新材料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引導 一是制定國家層面專項發展規劃。將海洋工程新材料納入國家海洋強國、制造強國和新材料相關戰略的目錄,明確發展目標、重點方向(如深海、極地材料),避免重復研究和資源分散。二是完善標準與認證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材料性能標準、測試評價標準和工程應用規范。 (二)強化科技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 聚焦“卡脖子”產品,重點開展T1100級以上碳纖維、耐低溫高壓和強腐蝕性氟橡膠、高性能不飽和聚酯樹脂、高性能自拋光防污涂料、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等深遠海極端環境耐受材料技術攻關,形成“需求牽引-技術攻關-工程驗證-反饋優化”的閉環研發模式。同時布局前沿技術研究,如鯊魚皮結構的低阻防污材料、超低溫韌性聚合物、耐高壓密封材料等研發。 (三)堅持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逐步限制并逐步淘汰高毒性、高環境風險的防污涂料等產品,支持和引導開發生物基、可降解、低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綠色化工新材料,以及長效、低耗的防護技術。二是推動全生命周期管理。從材料設計端就考慮其可回收性和環境友好性。建立海洋工程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體系,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產業鏈“碳足跡”。 (四)深化開放合作與人才培養 一是鼓勵國內機構與國際頂尖的海洋科研機構和材料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二是鼓勵高校設立“海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交叉學科,培養既懂材料科學,又懂物理海洋學、腐蝕科學與海洋機械工程的復合型人才。 五、結語 在全球海洋科技競爭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海洋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在此關鍵歷史節點,必須以戰略聚焦為引領,以協同創新為路徑,以重點突破為支撐,系統提升海洋工程新材料的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化水平。發展高性能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既是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海洋強國的物質基礎,更是搶占深海科技制高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戰略抉擇。通過材料技術的突破性創新,將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全面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 | |||||
相關鏈接
- PPP新機制觀察 | 收費公路“...2025-10-14
- 十大領域用化工新材料發展研究 |...2025-10-13
- 于雅瓊 | 制度型開放視域下數字...2025-10-13
- PPP新機制觀察 | 收費公路“...2025-10-13
- 于雅瓊 | 新質生產力賦能民營經...2025-09-29
